濟南市呂劇院
濟南呂劇名家名單?
濟南呂劇名家名單?
濟南市呂劇院李霄雯、孟越、常春青、曾凡亮、韓化斌、孫鳳華、楊海濤、路莎莎等8名演員,王大乾、劉琨、高靖、馮琮瑢、王斯佳、張世杰、曹健、劉靜等8名演奏員共16名演職員入選第九屆山東省戲劇紅梅大賽復賽。參賽選手將于2022年9月15日在東營市參加比賽。
山東呂劇十大名家都有誰?
獲十大名家的演員有:山東省呂劇院的高靜、李肖江、董家嶺、胡錦華、李萍,青島市呂劇院的史萍,濱州市呂劇團的荊延國,濟南市呂劇院的孫英杰,煙臺呂劇團的劉玉鳳、楊春梅。
呂劇的起源形成與發展歷史,你知道嗎?
呂劇原名“坐腔揚琴”、“化妝揚琴”,系在山東琴書基礎上吸收民間花鼓、小曲、腔等發展演變而成,流行于山東和江蘇、安徽部分地區。它屬于鄉村藝術,演農家事,唱農家情,角色以小生、小旦、小丑這“三小”為主,唱詞和道白亦多取自民間用語,演唱時以墜胡、二胡、三弦為主要伴奏樂器。呂劇唱腔音樂系由民間俗曲演化而來,屬于典型的板腔體結構,由“四平”、“二板”等調式和部分曲牌構成,曲調簡單樸實,優美動聽,自然順口,易學易唱,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和地方特色,在流行地群眾中有“拴老婆橛子”的美譽。呂劇演出劇目近三百個,《王小趕腳》、《姊妹易嫁》、《李二嫂改嫁》等都是其中代表性的作品。
呂劇及名稱的由來?
呂 劇
呂劇,又名“化裝揚琴”、“琴戲”,流行于山東和江蘇、安徽部分地區,起源于山東以北黃河三角洲,由山東琴書演變而來,迄今有100年歷史。最初的呂劇班大都走鄉串村,演出于田間地頭,影響甚小。1910年前后搬上舞臺。1953年山東省呂劇院成立之后,才使呂劇成為遍及山東、享譽全國的劇種。
呂劇屬于鄉村藝術,演農家事,唱農家情,角色多是小生、小旦、小丑,唱詞和道白取自民間用語。伴奏樂器以墜胡、二胡、三弦為主。
傳統劇目有《畫龍點睛》、《姊妹易嫁》、《李二嫂改嫁》、《借妻》、《石龍灣》等。
代表人物有郎咸芬等。
呂戲(現稱呂?。┟Q的由來,流傳著很多的說法,大體上有以下幾種:
一、自1911年春節,孫中心在劉官村用紙糊的毛驢演唱了《王小趕腳》,人們便把它稱為驢戲,由于這個稱號欠雅,經一些文人的推敲音譯成了故“呂戲”。1915年前后,原屬博興縣七區的潭家村(今已劃為廣饒縣)老藝人時殿元,也曾以紙糊毛驢,化裝演唱過《王小趕腳》,受到了群眾的歡迎。1923年,這種驢戲進了濟南府,演出的主要劇目是《呂洞賓打藥》,當地群眾不明白這個劇種的來源,只聽說叫“驢戲”,又由于主要劇目是“呂”字打頭,觀眾就把它稱為呂戲。
二、據博興的老藝人回憶說,呂劇的“呂”字,原是二十五戶為一閭的“閭”字。意思是街坊鄰里戲、家鄉戲。以后在輾轉、流傳中,把“閭”簡化為“呂”。也有的說,過去說琴書,大多是兩口子或一家人搭檔,演唱的內容又多系反映男女愛情的。兩口為“呂”,因而就叫呂戲。
三、呂戲原來稱為捋戲。此說有二:一是由于演唱時主要伴奏樂器是墜琴,按奏墜琴的手指是上下捋動,故名為捋戲;又因我國音樂十二律中的陰律有六種,總稱“六呂”,因而將“捋戲”改稱為“呂戲”。另一種傳說是,當年為這種戲起名時,有的老藝人說,這種戲演唱時順藤摸瓜,捋著蔓子捋到底,就叫捋戲吧。捋與呂同音,遂定名為呂戲(現在稱呂?。?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