潛江地圖全圖
湖北有哪些城市屬于大城市?
湖北有哪些城市屬于大城市?
以市區常住人口百萬為標準,襄陽和宜昌勉強算,其他的就算了吧。以相鄰的湖南湖北兩兄弟省份對比,武漢吸血左右太明顯,黃岡只有黃州區,鄂州整個沒多大還有一個超大的梁子湖,黃石稍大一點但整個地市就三個區劃。孝感市區是孝南區,咸寧是咸安區,隨州比鄂州區劃還少一個梁子湖區,襄陽夠大,宜昌夠大,隔武漢遠吸血吸的少,十堰還是受到了山區地形限制,恩施稍微偏遠了,兩個荊,荊州稍大,荊門也就兩個市轄區。
湖南的長沙吸血作用也明顯,但城市地理間隔相對合理,離得近的株洲湘潭反正一同發展了,北邊門戶岳陽有江口的便利,人口是過百萬的,南邊的支點衡陽是傳統的大城市,市轄區至少是五個,上個世紀常住人口就超過百萬。湘西的支點懷化,人口應該不多,勉強百萬,益陽和常德應該是超過百萬的,算下來比湖北梯次合理一點。
其實如果單論人口,如果放在河南,這一點就不合理,畢竟河南人口太稠密。反過來說,中心城市吸血作用,成都也是一例子,可能比武漢還明顯。
武漢坐擁的地理優勢太明顯,但是解放后布局的國有工業基本發展不行,就算好一點也多是央企與地方利稅沒太大關聯。倒是最近幾年,一些大型生產基地進駐,帶來一些拉動作用。但品牌的民營企業幾乎沒有,所以經濟傾向于密集型產業,譬如富士康,凡谷,通用,東風制造,聯想等等,現在在不遺余力的發展光谷新產業。
正是因為武漢的這種發展模式,對周邊的地市形成了強力的資源吸納,加之周邊地市也缺乏特色產業支撐,所以,發展不起來是必然的結果。以咸寧為例,整個市區即是咸安區,依靠溫泉盤活地方經濟,常住人口預測不超過五十萬。
半夏在哪里種?
旱半夏屬天南星科草本,藥用地下球莖。秋季、春季種植,當年可收獲。若是種植土質肥沃,管理得當,畝產量更高,效益更加可觀。旱半夏田間能套做玉米、高粱等高秸作物增收,也可套種于果樹林下,立體種植,綜合效益較佳。
2018-11-23 18:25:34 來源:康美中藥網原創
旱半夏種植呈星火燎原之勢
旱半夏有“高投資、高風險、高收益”的三高特性。畝投資動輒萬元以上,可謂投資高;畝純收益低則萬元,高則3萬元元,可謂收益高(詳細案例見文末);忌重茬、夏季怕多雨、管理技術要求高,稍有不慎或者遭遇天災,輕則減產,重則絕產,可謂風險較高。這三高特性也極大地提高了旱半夏種植門檻,將小散戶、傳統一家一戶的種藥農民排擠在外,從而在當地形成一大批專業種植大戶。
近幾年,旱半夏產業結構大幅調整,大規模包地種植興起,不少業外資金紛紛大舉進入。強勢的資本,也攪動了原本種植相對平衡的局面,旱半夏種植以星火燎原之勢,從安國向周邊縣市蔓延,從河北省內發展到河南、山東、東北等地區。高額的效益,讓種植旱半夏的藥農嘗到甜頭,繼而帶動身邊親戚朋友、鄉鄰投身種植。在資本與藥農的合力推動下,種植大軍越來越大,種植區域越來越廣,真正興起了旱半夏種植的熱潮。
秧苗交易火熱,行情正處強勢期
河北旱半夏主要是以鮮品做秧苗的形式外銷。收獲后,1.4篩以下做秧苗,冷庫儲備;1.4篩以上則做為藥材商品銷售。一般秧苗和商品比例為8:2,因此,種植旱半夏,收益主要是看秧苗價格高低。秧苗如果價高,則收益頗豐;如果做為商品銷售,則效益一般。因此,河北旱半夏形成以秧苗為主要效益的獨特發展模式,只有持續擴大發展面積,其產業鏈條才得以繼續。
2018年是河北旱半夏秧苗近幾年最為強勢的一年,隨著大量外圍資本的進入,旱半夏秧苗成噸成噸往外銷,到最后,甚至把原本做商品的大個半夏也當秧苗銷售,其價格也從近幾年的15-20元/市斤徘徊區間,強勢拉升到35元/市斤。
種植規模大、產量高,2018年是種植戶們的“幸運年”! 在大廳擺攤做藥材生意的轉型種藥了;做其它生意的、工廠上班的、外出打工的都跑來種植半夏了。他們種植的規模還不小,起步幾十畝,高的100-200畝,不少地方形成了開著轎車,打開車門拿鋤頭的獨特風景。種植的人多了,包地租金也是水漲船高,從前幾年的800元到現在的1200元/畝,還是好地難求,本地沒地了,于是從周邊縣市包地。安國旱半夏從默默無聞之輩,一夜間成了全民皆知的“網紅”。。2018年,河北旱半夏種植面積達到歷史高位。 天公作美,2018年河北氣候正常,雨季并未多雨,因此,河北旱半夏也迎來難得的豐收年。正常年景,旱半夏畝產鮮貨最高也不過1500市斤;而今年,畝產2000市斤的比比皆是,也有因管理不當,畝產1000多斤的情況。
旱半夏逆市而上,潛在隱患需注意
種植面積歷史最大,豐產產量又大,按說價格應該是必降無疑。但現實卻截然相反,種植戶要價堅挺,20-25元/市斤(現在貨潮,春季貨源有損耗),且價低不賣。究其原因,有以下3個原因:1、自留秧苗,明年繼續擴大種植。百畝以上大戶,受人工除草、管理難跟上等限制,擴種幅度相對要少一些,但最起碼是持平;擴種幅度最大的是幾十畝的中小戶,很多人甚至把全部秧苗自留,用來擴大生產,不對外銷售,從而減輕秧苗供應壓力;2、跟風種植。高額利潤驅動,種植戶帶動周邊更多親戚朋友加入,很多種植戶的秧苗,已早早預訂出去,根本不會面向市場銷售;3、改種增多。今年河北地產藥材普遍價低,預計明年多數藥材仍將在低谷徘徊,一些種植其它藥材種植大戶就將目光轉向旱半夏,且都有改種計劃。因此,2018年,河北旱半夏出現了“逆規律”漲價的獨特局面!
旱半夏大勢已成、口碑已成,種植仍在以“傳銷式”、“滾雪球”式高速發展!專業種植戶也坦言,如此發展,旱半夏最終會走向低谷,但短期內難以出現!自己的秧苗,成本會大幅降低,即使降到10元以下仍有效益,最怕的是最后的接棒者!
結束語:河北旱半夏,以一種獨特的模式在穩步發展,其產業化的發展體系,為社會解決了較多就業問題,給當地農民致富增收帶來了新途徑。因此,河北旱半夏應以長遠的產業思維去發展,走可持續、健康、良性發展道路!當前,河北旱半夏已顯瘋狂,我們呼吁:種植千萬不要急功近利,最終曇花一現!理性種植,量力發展!同時,加大管理技術投入,提高藥材商品比例和品質,從而使得河北旱半夏以商品為主要收益而不是賣秧苗獲利!愿河北旱半夏早日打品牌爭得更大市場,掌握半夏商品市場的話語權!
案例鏈接:
旱半夏畝用秧苗300市斤,按現在20多元計算,僅秧苗投資一項這達7000元,租地1200元,種植、人工除草、收獲、化肥等費用也要3000元,加起來就要12000元。
收益真實案例:當地一種植戶,種植1.7畝,已銷售出干貨500市斤,單價39元,合計19500元,已收回全部投資;現有秧苗3000市斤,按20元計算就是6萬元收益。當然,因種植面積小,能做到精細管理,但大戶很難達到這個產量。這也充分說明了旱半夏的效益之高!